铅笔小说
铅笔小说 > 高龄巨星 > 第927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27节

  高龄巨星

第1032章 这不是计划,而是神话!大荧幕中的剧情还在继续。在国家智库负责人孙明远的主持下,来自全国各个单位的顶尖学者和代表,齐聚在了一个地下一百米,绝对不存在于任何地图或记录上面的人防公式之中。工事的硬件设施简单的令人发指,在两千多平米的空间内,除了一张长桌之外,就只有镶嵌在墙面中的十几面黑板以及放在长桌中央的一部老式电话。那电话,竟然是还是一个世纪前那种手摇式的。当六十多名平均智商一百五的精英围绕着长桌站好,孙明远拿起了桌子上的电话,郑重地将话筒放在了桌面上。一场针对这一次太阳危机的讨论,就这样开始了。可是当孙明远宣布会议开始之后,所有人却不约而同的陷入到沉默之中。不用过多的介绍,所有人都已经清楚这一场危机的原因,以及人类当下所面临的境遇。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没有解决的方法。在昏暗的工事中,所有人就那么沉默着,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不知道过了多久,就在李根稷觉得整个工事已经变成了一座没有活气的古墓时,那放在桌子上的话筒里,传出了声音。那声音的语调很慢,咬字异乎寻常的清晰,在每一个断句时都会刻意的停顿片刻,以便所有人都能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同志们,我能够理解你们现在的心情。我和你们所有人一样,对于这一次波及到整个人类命运的危机束手无措。但是同志们,每一次我们所面临危机到最终解决,都不是天然就有人把方法摆在我们面前的。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任何一个天方夜谭或者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方法,都可能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听着那电话话筒中传出的声音,孙明远嚅动了一番嘴唇。“大家都听清楚了。如果大家都没有办法,不如我们先讨论一下其他各个国家的方案。先从美国方面的生态球计划说起。”随着孙明远的起头,马上一个模样在四十岁左右的生态学教授抚了抚眼镜。“这个就不用讨论了。在得知这个计划之后,我们研究所在第一时间对方案进行了论证。这么说吧,按照美国梅普公司的方案,就算是穷极地球全部的资源,也就只可以建造五百个生态球飞船。这些飞船有没有足够的燃料在一百年内飞出太阳系先不说,它所能够拯救的人类数量,太有限了。一个生态球可以容纳六十人,就算我们执行这个方案,如何定下改由哪六十人登上飞船?而且生态球本身就是一个只存在于理论上的东西。他们把事情想象的太过理想化,所预留的变量太少。人类是复杂的动物,任何一个微小的改变,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球的产销链条崩塌。所以,我不赞同这个计划。”“那以色列的人脑数据化方案呢?”面对孙明远的再次引导,马上一个脑科学专家就发出了一生嗤笑。“扯淡的东西。人类的大脑有140到160个神经元细胞。正是这些天文数量的细胞,构成了我们的神经系统和思想意识。在虚拟数据库中建立一个人类的思维模型容易,但是将人类的整个思想提取,期盼这个新东西在虚拟世界中像人类一样的思考,生活,创作出美丽的画作,优美的乐曲和曲折跌宕的小说......像人类一样相爱,仇恨......只是一个美丽的梦而已。”一旁,一个伦理学教授点了点头。“我补充一点。如果人类抛弃了自己的身体,又抛弃了自己的大脑,将自己化为一串数据。那么......这个新的数据个体,是否还能够称得上是伦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我认为,以色列的这个方法,只是一个人类灭亡之后的安慰剂罢了。即便是他们突破了现在的人脑数据化技术,将人类思维放进数据库然后发射到太空,那么它们发射的东西,或许叫做人类文明墓碑,才更确切一些。”两个看似最有希望成为救世方案的计划被驳掉,工事里再次陷入到了一片死寂之中。全程没有说话的李根稷,默默的低下了头去。这样的环境和气氛都让他很不舒服。可就是在他低头的刹那,他脚下的一个活物,却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一只蜗牛。看着那不知名品种的蜗牛缓慢的爬行到沾满了灰尘的皮鞋上,他轻轻的弯下了腰去。在所有人都默默伫立的环境中,他俯下身去的动作,吸引了工事中所有人的目光。他轻轻地捏起了那只蜗牛,放在了会议长桌上。看着它缓慢而又悠闲的爬行着,在漆面油亮的桌子上,留下一道粘液汇聚成的尾迹。感受到蜗牛为死气沉沉的工事带来的一丝生机,一个生物学家笑了。“这只白玉蜗牛,肯定不知道一群高维生物,此刻正在为世界毁灭的问题而烦恼。”一个人类学专家摇了摇头。“他不需要知道,对于一只平均寿命两到三年的二维生物来说,就算太阳现在就发生氦闪,它们的族群也可以延续三到五十代。如果人类文明有三到五十代的时间,足以让我们创造出更加璀璨和先进的技术。或许到那个时候,太阳的危机已经微不足道了。”就在一群人类顶尖的精英注视着那只蜗牛横生感叹之际,一直沉默着的李根稷,却突然抬起手,使劲儿的拍向了桌子!嘭!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那只只有指甲盖般大小的蜗牛感受到了危机,它立刻将自己的身体缩进了壳里。而李根稷,却迎着所有人不解的目光,伸出了手指,轻轻一弹。如同他被村民踹翻在射电望远镜里的晚上一样,那蜗牛翻滚着旋转着,在桌面上跑远了。直到那蜗牛从长桌的一侧飞向了另一侧,最后消失在桌子的边际再也不见,李根稷才抬起了头来。在这一刻,他的目光里,燃起了一团火焰。“当危机到来,它可以带着贝壳带着它的家一起逃跑。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带着地球,带着我们的家,一起去流浪?”在所有人不解的目光中,李根稷走到了工事墙壁的黑板前,拿起了一根粉笔。随着他的写写画画,一个看似荒诞而又笨拙的计划,渐渐显露出了雏形!“生态飞船计划的弊端在于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技术,去制造足够所有人逃亡的飞船和生态球。”“但是我们的地球本身也是一颗正在高速行动的天体,在这个天体上,有着足以孕育六十多亿人口的天然生态链。“这个生态链无比的广阔和宽容,它包容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几千年,至今还在滋养着我们,没有因我们的破坏与污染给予我们毁灭!”“只要它存在,人类的文明就不会消亡。只要文明不消亡,我们的技术就会不断的进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将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大号的飞船和生态球,带着所有的人,带着我们的家,带着人类的文明和希望,一起逃离太阳系去广袤的宇宙中,寻找新的适合我们居住的星系?!”这一刻,看着黑板上那地球拖着长长尾迹,逃离太阳系的板书示意图......所有的人,都长大了嘴巴。在这一刻,这些人类的精英甚至一时间有些恍惚。他们感觉自己正在讨论的,并不是一个救世计划。而是一个......创世神话!第1033章 愚公精神,永不熄灭!大荧幕中的剧情在继续着。整个放映厅内,此时已经一片寂静。画面中冰冷昏暗的会议工事陷入到了凝固般的寂静,而画面之外的电影院里,也同样是落针可闻!这一段剧情,没有任何的配乐。但是看着那黑板上的板书示意图,所有的观众......已经用加速跳动的心脏,为这一段剧情配上了最澎湃的bgm!“这不可能。”面对李根稷提出来设想,最先提出质疑的,是一名天体物理学家。“地球推进到逃逸太阳引力的最低速度是16.7公里秒,你知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想要地球达到这样的速度做天体运动,至少需要一百五十万亿吨的推力!一百五十万亿吨,我们去哪里寻找这样大推力的发动机?以我们现在的科技,根本达不到。”听到这令人平生恐惧和敬畏的数据,在场顿时又陷入到了沉默之中。可这样的沉默却并没有持续太久,一个模样四十多岁,但头发却满是花白的女人将双手压在了桌子上。“不,事实上我们有这样的技术。”说话的,是国内动力工程学领域的明珠——董丽。“在五年前,我们就已经孵化成功了重核聚变技术,并已经秘密的进行了可行性试验。之所以没有公布成果,是因为一来我们目前还没办法控制发动机体积。按照现有技术,一台重核聚变发动机的体积至少要四千立方千米,才能容纳核心反应装置堆。”“推力呢?能够提供多少的推力?”“单台的话,数据上可以达到一百二十五万吨。”“燃料怎么办?如此大的发动机,我们用什么材料去建造,穷尽我们的战略储备资源,是否能够建出可以足够达到一百五十万亿吨推力数量的发动机?”“董院士,你说的重核聚变,是可控核聚变?”“这两个问题我一起回答,非专业内的人就不要再问类似的问题了,我只负责提建议,不负责科普。你们常接触到的聚变,说的是轻核聚变即氢聚变反应变为氦,从而放出巨大能量,这也是太阳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在我们的成果之前,人类最常用的巨变产能应用,是利用氢原子进行的不可控核聚变,也就是氢弹。但氦并不是核聚变的终点!氦可以继续聚变生成碳,碳继续聚变生成硅,即氦–4→碳–12→硅–28。硅当然也不是核聚变的终点,大质量恒星后期的聚变反应就是'重聚变'。从“硅”开始,重聚变过程是硅–28→硫–32→氩–36→钙–40→钛–44→铬–48→铁–52或铁–56。核聚变走到铁这一步,就不再释放能量而是吸收能量,所以重聚变最后产生的废渣.....就是铁!所以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是,重核聚变的燃料是石头,我们地球上有的是。而燃烧副产物是铁,我们可以利用废渣炼钢,循环利用将其作为制造重核聚变反应堆。”“只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我们就可以创造一百五十万亿,甚至是两百万亿吨的推力!无非是造多少个重核聚变发动机的问题而已。”“四千立方米的体积,我们要把这些发动机建造在哪里?”一名地质学家站了出来。“当然是地下!我们可以利用地下作业,构建三千立方米的地下基座,以提升空间利用率。如果真的要远离太阳,或许这些地下工事也可以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温度和空间!”“天呐,按照这个方向,我们需要建立至少一万两千台重核聚变发动机,这要烧多少的石头?”“如果我们够幸运,可以躲过太阳氦闪逃出太阳系的话,那么我们将会烧光地球上所有的山脉。”“地球想要达到逃逸速度,必须要先停止自转!怎么完成?”“我们可以沿着赤道首先建立部署反推发动机!”“月球怎么办?它的引力会牵扯着地球不断做自转运动。”“可以建造一个月球推进基地,把它推走!”一个个的问题被抛出,一个个的问题又被其领域内的专家所解答。工事中一块块黑板被领域内的专家写满,一条条公式,一个个验算方程在不断的质疑,释义之中渐渐填满了整个公式的角角落落!随着时间一时一刻的流逝,工事那足以抵挡核打击的大门被卫兵从外面推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进来。原本逼仄封闭的工事,渐渐变成了学术界的顶尖峰会。继而,它又变成了整个国家的策略制定中心!讨论,进行了整整七天。七天之后,工事除了天花板之外所有的墙面面都竖满了黑板,所有的桌面上都摞满了稿纸!


请收藏本站:https://www.81qb.com。 铅笔小说手机版:https://m.81qb.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