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小说
铅笔小说 >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 第118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8节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王家总共有四个孩子,最大的女儿已经嫁了,这次就没跟过来。剩下的三个孩子当中,大儿子王坚十二岁,小女儿王燕儿十三岁,与张禾年纪相当,又共走了一段路,自然而然的也玩在一起去了。九岁的王立与谢家下人中的一对青年丁姓夫妻的儿子,八岁大的丁涛,和大郎早就玩熟了。王坚自然就和阿信阿志他们搞到一块儿去了。村子里孩子一多,就特别热闹,而且还一溜儿的男孩子,那蹦上窜下的疯劲儿,简直象力气多的没地方使似的。整个村子都快被他们吵翻天了。没几天,谢公子就把他们集中在一起了,晨起练功夫,休息一会儿开始读书写字,下午还得去打柴草。有了约束,他们就不能疯玩了。当然了,这中间上窜下跳的皮猴子不包括大郎。王氏一家人对大郎还是蛮好奇的,虽然一路上有些接触,但了解实在不多。见谢公子对大郎关爱有加,带隐隐带着尊重,王家舅舅私下底好奇的问谢公子:“陈家怎么尽剩下一屋孩子了,他们在村子里地位好象很高啊?”“那是,大郎就是村长。是他收留我们谢家的。他们的父母都死了。”谢公子轻描淡写的两句话,令王舅舅吓了一跳。他这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个外甥对大郎这么好。敢情大家还在人家的地盘上呢。他也早就看出来,大郎不象个孩子,小小年纪就成稳的很,说话办事极有分寸。再看看自己的小儿子王立,比在郎小不了多少,却还是个真正的皮猴子。谢公子对这个舅舅并没有太多的感情,还是极小的时候亲近过,后来就再也没见过了,甚至连书信往来都断了。要不是身边带着母亲从王家带过来的陪房下人,与谢管家这个老人,他怕还认不出王舅舅来。但这是母亲唯一的娘家亲人,既然遇上了就只能带着他们一家人回来。当时,王家人跟着拖家带口的,还想往京里跑,觉得那边更安全些。谢管家和王林的大哥王树,都认出王家人了,大家自然要打个招呼。然后,王舅舅一听京里更不安全,立马就说要跟着外甥走。谢公子虽然对舅舅没什么感情,但也没什么恶感。不过,在路上他也说清楚了,回到村子里,要一样的下地干活,自己养自己。王家舅舅这些年生活的不易,早就磨平了当初高门大族的骄傲,很爽快的同意了。他也明白,姐姐带着两个孩子,也是苦苦捱过来的,他一点儿忙也没帮上过,没脸求姐姐帮他。而且,如今又是乱世,他就更不能指望姐姐能养着他,况且他家这些年已经,只是个稍微有点家底的普通人家了。下地干活的事情,他们一家人也不是没干过。所以,一安稳下来,王氏夫妻与大儿子也一样跟着大家出去打柴挖地。张婶婶在刘大娘带回张禾之后,当然要仔细问清楚,大家分散之后的情况。张禾虽然年纪不大,但说话却极有条理,她告诉张婶婶,当时太乱,大家也是惊慌逃命,等安全之后,才发现不见了张婶婶小石头与刘大娘。然后大家寻找了两天,朱家怕还有坏人来,就先走了。“所以,现在你们也不知道,朱家人到哪里去了?”张婶婶平静的问。“是的。朱家人走了,我们也没地方可去,干脆就在那地方安置下来了。”张禾答。张婶婶的这几户陪嫁,说的是下人,但因为多少与张老爷有些关系,张婶婶平时并不拿他们当下人待,对他们都极好。既然他们能自己谋得一片安全之地,张婶婶也没有想过,让他们到自己身边来继续侍候自己。这次张禾过来,其实也是张家那些人的表达衷心的一种方式。张婶婶说:“我这里并不缺少人手,如果你想回去,赶明儿就让刘妈妈送你回去。”张禾连忙说:“奴婢不会走的,奴婢的爹娘是让奴婢来侍候主子的。大家伙说了,您这边要是活儿多,他们就都过来。”虽然只是分开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张家村的人其实也已经习惯了自己当家作主的生活,真的来给张婶婶当下人,心里多少都有些抵触了。所以,才会顺水推舟的就同意了,刘大娘说让他们自己生活的话。但却又派了个张禾过来侍候主子,也是表示他们没有忘记主人的恩情。主人有什么事情吩咐,他们绝对不会不做。“哎,我现在还是什么主子啊。你也别一口一个奴婢了。你是真愿意在这里和我们生活,以后就得和刘妈妈一起下地干活了。”张婶婶又说。“我什么都能干,在张家村,我也一样挖地砍柴。”张禾从善如流的把自称改成了我。其实她也不乐意自称奴婢了。以前朱家人老是笑话,张婶婶管理下人太松散,弄得下人没多大的规矩。但其实对于张婶婶来说,这些下人,已经算是她的半个亲人了。况且这些人,真的离开她也一样能自己讨生活,所以她对大家都很客气,这些人对她也很忠心,经常挤兑朱家的下人,这样也让张婶婶在朱家无形中多了些依靠。所以,在她爹去世后,朱家人也没把她这个儿媳妇怎么样,只不过双方的感情更加冷漠了。因此,现在张婶婶听到朱家人只顾着自己逃命走了,一点儿也不伤心和生气。但朱家人却令她很失望。不过她已经打定主意自己养大两个儿子了,所以失望归失望,对她的触动并不太大。刘大娘和张禾见到主子,表情淡淡的,根本就没一点儿激动,就知道她已经不太在意朱家人。两人各自在心里叹气。作者有话要说:刚才发现我的作家专栏收藏居然是250. 虽然收作这个数字一直很少,我也已经完全不管它,但是为毛偏偏要是250啊。第108章 大团聚第一场小雪之后, 江大山和谢五王林终于回来了。他们不止三个人回来的,也和谢公子一样带着好几口子呢。“哎哟,总算是回来了。找到你要找的人了吗?”谢公子看着他身后的一群人,问。“没有。这些人都是我们在路上救的。”江大山摇头, 有些不甘, 但也没有办法。当时他们打算追上谢公子一行人。却不知道,谢公子他们不过是先走了五日而已,绵城就乱成一锅粥了。也幸好谢公子他们提前五天走的,要不然,就他们拖家带口的, 又是车又是物的,就没那么容易全部人都能完好无损的回来了。“回来就好, 要是再迟十天半月,你们只怕就回不来了呢。”谢三伯说。已经下了一场小雪了,天气一日冷过一日, 眼见着就要下大雪了, 大雪一下, 芦苇村就会又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了。那时候, 就算江大山是熟人, 想要平安回家, 也不容易呢。“就是怕遇上大雪,我们这一路可快赶死了。”谢五累得直接往他爹身上倒。谢管家连忙把儿子半扶半抱的弄回家去了。江大山与王林也一样累得慌,就把这些人交给大郎和谢公子了。这一群人,男女老少皆有, 费了好的劲,俩人总算弄清楚了各人的来历,勉强把他们安顿下来了。三个大男人都累惨了,他们救回来的这些人当中,半大孩子就占了快一半。剩下的年青人,武力值都很低下,能背点东西自己走路就不错了。一路的安全就全靠江大山他们三人了,一路拼杀了好几场就不说了,回家的后半程,为了提高整队的行动速度,还得背着重重的行李物品,三人都快累掉半条命了。三个年轻力壮又武艺高强的人,原本是应当能很快追上谢公子他们的。但是,路上人挤成一团,趁机作乱的可不少,他们也不知道自己顺手救了多少人,大部分有去路的人都走了,但也有些没什么能力,也没什么可投奔地去的人,就死死的跟上他们了。反正后来,他们的队伍也是越来越大。所以等江大山回村时,也带回来了十多号人。因为带回来了这么多人口,江大山新盖的房子,自己都差点住不上了,先让这些人的人住进去了。连湖边的那间屋子都住满了人。好在这两个地方,原本就住过人,虽然没有正经床铺,但芦苇和杂草铺就的大地铺足足有余,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又累又饿又冷,有个地方睡觉,立马就各自倒下安歇了。“哎,早知道,我们前面盖房子时多盖两座小院就好了。”谢三伯遗憾的说。大家哪里想得到江大山他们居然会带了这么多人回来了,现在这个天气,地都冻上了,盖房子已经来不及了。江大山他们带回来的共有十一口人。有一户也和胡家一样,是亲戚关系,这对中年夫妻,男人姓吴,他们带着自己的女儿与一个内侄儿一个外甥子。一家五口身体都不错,还多少带了些粮食与行李物品,大包小包的,基本能自己养活自己。三个孩子年岁相仿,都是十二三岁,分别叫吴春妮,郑丰,程进。这一家五口就住到湖边的房子去了。剩下的另外几口人,有一对表兄弟原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京里一乱,就只得往家里赶。两人都是文弱书生,带的家人也不知是死了,还是跑了。就剩下两人吃力的背着书箱子与行李包裹,自己跑路都困难。这两人又心善又还有打抱不平的壮举,还要出头去救那些更加弱小的人。要不是遇上江大山他们,两人早就被别人打死了。两人都是二十岁上下,一个叫江昊,一个叫何凡。他们的老家在千里之外,显然也是回不去了,就跟着江大山他们了。江大山想着家里一堆孩子,需要教书先生,谢公子不一定有时间专心教大郎他们,就很爽快的带上了这两人。另外的一对姐妹,一个九岁,一个十一岁。她俩就是两位举子老爷救下来的,要不是这两位的壮举,这两位小姑娘只怕就要落入魔掌了。两个小姑娘一个□□梅一个叫秋菊,是亲姐妹。两个小姑娘一穷二白,除了一身衣服外,什么行李都没有。在路上,就是靠江大山他们四处寻来的衣物,不管合不合身,干不干净,先弄了两套,勉强有了些换洗衣服。两举子老爷住在江大山的新家了,两人合住一间房,江大山住另一间,两个小姑娘就住到陈家去和辛湖做伴了。还有一对爷孙也姓陈,老陈头其实只有四十多岁,带着的孙子只有七八岁,叫陈小猫。这两人也是地道的农户人家,也穷,所有的行李也就一点旧衣服,这爷孙俩就住到灶房后面的空房间去了。这爷孙俩看上去身体最弱,怕他们受冻,大郎还找了件旧大袍子给他们当被子。江大山与谢五,王林三人带回这十一口人,一路上也不容易,特别是他们没有马车,虽然在路上又搞了两头驴子,但还是不够用,所以就生生比谢公子他们晚回来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不过,他们也带回来了不少物质,毕竟多了几口人要养,在路上只要遇上有粮食,他们都尽力弄一些到手。所以,人人都背着大大小小的行李,三匹马与两头驴子上更是搞得满满当当,小孩子们能轮着有个地方坐坐,大人们只能步行还要背东西,能不慢吗?不过,总算大家都平安归来,整个芦苇村都沉浸在快乐之中。特别是大郎和辛湖心里都松了一口气。虽然他们已经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没有家长也一样能活下去,但江大山算是他们家的唯一的长辈,能有个长辈在身边,心里总是底气足一些。第二天,天阴沉沉的,到了下午果真的下大雪了,好在先前众人准备的柴草极多。虽然多出了十一口人,暂时并不缺少柴禾。湖边那屋子原本就堆了大半屋子的柴草,吴家人能直接使用。吴家人又自带了行李,日常使的物件还算齐全,分了一些粮食给他们,辛湖只从家里给他们拿了一个盆一只桶,几个坛子过来,他们就能正式开火过日子了。住在江大山家的四口人,虽然行李少,但江大山他们带回来的粮食物品多,就分了一些出来,让春梅秋菊和他们一起过,两个小姑娘本也是穷人家出生,自然做惯了这些家务活。天天一大早就从陈家过来江家干活,主要是做饭。洗衣服的活,各人干各人的,打扫卫生自然有老陈头。


请收藏本站:https://www.81qb.com。 铅笔小说手机版:https://m.81qb.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