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小说
铅笔小说 >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 第84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4节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说青壮年都被抓走啦。”老板压低声音说。听到这种消息,还有几个人敢去县城啊。谁也怕拉走啊,那可是一去不回头的。“他们是查什么,有江洋大盗吗?”江大山笑道。谈论间又来了几个歇脚的客人,有的要一个杂面粗馒头,再讨碗热茶水。有的稍好一点,也不过是要一个细面馒头,再有的要两个杂面一小碟子卤肉也有,总之比那三个行脚商还不如。一个细面馒头才要三个钱,杂面的粗馒头只要一个钱。老板也见惯了这样的穷客人,让堂倌招呼着,自己依旧和江大山他们闲扯。“哪个知道咧。官府的事情,我们这些升斗小民可不懂。”老板直摇头。本来他这个饭馆子说的是做生意的,其实不过是给行脚过往的商人们提供些便利,赚得很少。但现在商队不来就别说了,连行脚商都不敢来了。以后的日子只怕更难过了。听得他们讲这些事情,其他客人也都听得津津有味,这个巴掌大的小地方,平时也没什么新鲜事。有的人甚至来赶集的次数都少,不知不觉间就有人问:“饭老大,你去过清源县城吗?”“清源县城里热闹不?是不是,到处都有好看又高大的青砖大瓦房?”有又人问。“去,去。我哪里去过。”饭老大讪讪的笑道。他倒是去过几次,不过匆匆来匆匆去,办了事就走。这两三年,他根本就没去过了。说实话,对那里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你们都没去过?”江大山好奇的问。那个带他们过来的村民小林及大堂里的几个客人纷纷摇头,有人说:“我们乡户人家,去那县城做啥子?进城还得交钱,家里也没啥子值钱的物件要去卖。”“就是,要啥就在集市上买。去那么老远,路又不好走,不是做买卖的,谁乐意走那三十里的山路啊。”又有人说。众人皆附和,表示对那县城并没什么兴趣。“过桥要收钱,那桥边没有小集市吗?”谢公子问。“有啦,当然有。还不小呢,比我们这热闹。”饭老大说。“你不是没去过吗?说得好象自己见过。”有人嘲笑道。饭老大也不生气,笑嘻嘻的说:“我还不行听行脚商们说啊。听说那边南来北往的商队还不少呢。喏,就你们翠竹村的竹器,就在那集市上卖。要是你们自己能运到那里去卖,村里日子早就富裕起来了。”“美的你呢,还自己运过去,先别说他们怎么运,肩挑背扛能弄多少出去。而且那路有一截险的很,搞个不好就掉下去,连尸骨都收不回来。再说了,到了集市,你当自己想卖就能卖得出去?自有人专门做这个营生。”正进门的两个行脚商听了他的话,笑骂道。这说得好象他们赚钱很容易似的,要真容易,他们早就赚到银子,买了驴子驮货,也不用天天这么辛苦的背着货物走山路,一次还只能运个百来十斤重。其实也不过是赚点小钱,维持一家子的生活罢了。其实还有一点他没有说,那集市上也是要收钱才能去卖东西的,并且要有门路。要是这里的村民们随意去,指不定就被没收了竹器还不说,搞个不好还被打一顿呢。这些话,他们可不会说出来。这可都是他们慢慢摸索出来的,自己吃饭的本钱呢。并且现在那集市上哪里还有什么做生意的,冷冷清清的,官府对出入的百姓盘查得严,还经常到集市上去查看,一看到些外地人就恨不得连人家的祖宗八代都去调查,管得那么严,稍不小心,就把人抓走了。没有了外乡人,光靠本地的,哪里有多少来卖啊。这不过是三个来月的时间,那集市就快荒废下来了。搞得他们这些行脚商,都快要活不下去了。“那是,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在家呆着,让商队来收竹器。过惯了苦日子。”小林笑道。以前他们也不是没打过这个主意,却没有成功过。反而还令商队大光其火,连续三年没来收竹器。后来他们再也不敢重提这事了。赚点手工钱,多少有些收入。在大家的七拉八扯间,江大山他们还是打听到一些消息,起码知道这翠竹村和附近的几个村子都归清源县下的一个什么里长管,但除了每年收税赋之外,里长也不怎么管他们。反正这里乡民都穷的丁当响,还四面环山跑也跑不出去,人也格外老实,很多事上头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本地的事情,也都由各村自己管理。别看只是一个村长,但其实权力还不小,小到各家各户一些鸡毛蒜皮的争吵,大到关系全村人的营生,都归村长管。一般来说,村长在一个村,不仅仅是村长,还是本族中有威望的人,甚至是族长兼任村长。一个村子,大多同姓,互相间总能扯出些亲属关系。就比如这个集市,也是由几条村的村长共同管理着,有些条约都是很早就商议好的,大家一直遵循着,早就形成了惯例。大家虽然吃不太饱,穿不太暖和,但还至于饿死冻死,活不下去,所以日子还算过得去。反正有些人一辈子到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这个名叫半条街的集市了。听了这些消息,江大山打算和谢公子去那个集市先打探一下,让大郎和谢三伯先带着东西回翠竹村里等。“也就三十里远,我们骑马,很快就会回来,你们先在村子里休息。”江大山说。“行,你们小心点。”谢三伯点点头。小林跟着他们大吃了一顿,很爽快的帮大郎和谢三伯挑上了那副石磨。谢三伯挑了一担粮食,还剩下的一袋粗面与一些七零八碎的东西,村长让几个人分担着帮他们运回了翠竹村。大郎也背了两床被子,棉被是贵重东西,所以只敢买两条,还花了二两半银子呢。不过,人家那铺子里也仅有两床棉被,全卖给他们了,喜的还搭了一斤棉花给他们。一口气买两条棉被的人极少见。本地婚嫁,也最多弄两床棉被,有时候还是拿旧的来重新弹。回到村子已经是大下午了,大郎与谢三伯肚子也不饿,分了些粗制点心给几个帮他们背东西的村民,算是答谢。谢三伯在整理东西,大郎就开始去村里瞎逛。说是瞎逛,其实他是想还在这个村里弄些有用的东西。因为辛湖交待的东西,好多都没弄到呢。一群孩子跟着他,不过是为了他手中的一块半块粗点心。“谁家小鸡小鸭有多的?”大郎问。“三奶奶家刚孵了小鸡仔。”有孩子说。大郎跟着孩子们到这个三奶奶家,才发现这老太太家只怕是全村最穷的一家了。大郎提出要她家的小鸡仔,总共才六只,老太太说要一升半粗面。“你这也要的太多了吧。”有孩子当场反对。老太太也不过是看大郎他们有钱,其实这六只小鸡仔搁平时,能有半升粗面就不错了。“就是,这么贵不要了。”大郎说。今天他可是好好的整理了一下本地的物价,一上午他尽是在集市上看别人交易,把很多东西的价格摸清楚了。而鸡蛋两个才要一个钱而已,甚至买的多还得搭上一两个,而且还卖不出去,乡民们的家的鸡蛋多半是拿去换盐的。他们没有买鸡蛋,因为天气开始热了,怕时间放长点会坏掉。就想着弄些小鸡回去自己养。那杂货铺里,老板挑鸡蛋挑得可严了,生怕不新鲜。因为他也是拿这些鸡蛋给商队,让别人给他带盐回来的。关键是,收了鸡蛋,还得折价才换盐的。所以,两个鸡蛋真正还换不到一个钱。现在老太太居然还要一升半粗面,这可是把他当傻子了。再比如,他们一头野猪卖了一两银子,听村民们的说法,稍微贱了点,但难得碰上要整只的大主顾,便宜点也划算。当然了村长的意思是,如果让他去谈价,应当可以多要十到二十个大钱。一两银子算一千个大钱。十个钱可以买二升粗面。但二十个钱却只能买一升细面。一升算一斤二两。所以,他们把卖野猪的一两银子,买了二百来斤粗粮,也就是两石。盐不算太贵,品相却不太好,要十五钱一斤。四十斤盐,可是花了600钱。再花了二百个钱买了些杂七八拉的点心,吃一顿有肉有细面馒头的饭,才花了半两银子。相比于给村长的一两银子,大郎也心知不值,不过就算结个善缘,毕竟这个村长在翠竹村甚至半条街集市上都说得起话,以后有什么事还可以来找他。况且看他接一两银子也不吃惊的样子,估计以前的商队歇在他家,给的也不少。大郎决定回去后,还是得和江大山谢公子谈谈物价的事情了。以后不能一出手就是一两银子了。不过,他这可是冤枉了江大山,不是他乐意给一两银子,只是他当时手中只有一两是最小的了。老太太见大郎一开口说就不要了,心里慌了,忙换了方式,苦着脸说:“我们家穷,早就断粮了,我孙子就等着粮救命呢。你多给点吧,我家还有些笋干。”说着就要去抹眼泪,并且很快喊她那不过四岁的小孙子,拖了个小篮子出来,里面果然装着些笋干。大郎摇摇头,不要她的笋干,这玩意儿多了也吃不完,而且还是旧的成货,想吃还不如过两个月再来这边换呢,那时有新鲜的,就说:“一升。还是看你说的可怜。”老太太连忙把小鸡仔装在一只小笼子里塞进他怀里,叫着要和他去拿粮食。今天大郎他们买了二石粮食,整个村子人都知道了,就算她没有去赶集,也已经听说了。第81章 猜测


请收藏本站:https://www.81qb.com。 铅笔小说手机版:https://m.81qb.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