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小说
铅笔小说 > 红楼之挽天倾 > 第一千零一章 崇平帝:真是朕的好女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千零一章 崇平帝:真是朕的好女婿……

  红楼之挽天倾

大明宫,内书房


不大一会儿,李瓒与齐昆在内监引领下,进入内书房,向着坐在书桉之后的中年帝王行礼拜见。


两人从北平府归来,俱是风尘仆仆,只是面上神采奕奕。


在大战结束以后,李齐两人在北平府主要是做着善后抚恤之事。


崇平帝道:“两位爱卿平身,戴权看座。”


李瓒与齐昆道了一声,看见贾珩在一旁,倒也不惊讶。


崇平帝微微一笑,宽慰道:“李卿和齐卿,在北平坐镇,颇为辛苦。”


李瓒却离座而起,顿首而拜,说道:“微臣无能,居庸关关城大破,女真骑兵肆虐于燕赵,百姓践踏于铁蹄之下,悉臣之过也。”


“此非战之罪,蓟镇至宣化一带原就易攻难守,何况先前贼寇奸狡,又是集重兵而来。”崇平帝倒是宽慰说着,道:“好了,戴权,扶李卿起来。”


李瓒闻言,只得叩谢圣恩。


崇平帝道:“前日子玉也和朕提及过,北方边务需得趁此重新调整,李卿可还有高见?”


所谓兼听则明,崇平帝此刻也想听听李瓒的意见。


李瓒道:“臣赞同卫国公所言,对蓟镇、河北等地边务、人事调整,先前卫国公实地考察蓟镇至宣化诸隘口、堡寨、闸关,臣闻其言,觉得直指要害,北方宣大、蓟州、北平都应联动起来,谨防女真再次入寇。”


崇平帝道:“这次战事,东西两线的确是通盘筹划,李卿和贾子玉在此没少殚精竭虑。”


“此为臣分内之责,不敢当圣上赞誉。”贾珩朗声说道。


李瓒道:“圣上,前日山东提督陆琪调至京城,微臣以为可拣选良将出镇山东。”


崇平帝转而看向贾珩,问道:“子玉,你怎么看?”


贾珩拱手道:“圣上,微臣以为山东当关防之要,有备虏御寇之重,臣以为当选沉重干练的老成之将,而水师更是袭扰辽东,为我大汉反攻女真之紧要,臣以为当拣选机敏锐气之将。”


崇平帝闻言,看向贾珩,说道:“子玉不是要在江南之行后赶赴山东督军,可有举荐的人选?”


经过太庙献俘,执虏酋于丹陛等,君臣二人无疑到了一个蜜月期,崇平帝也不绕弯子,直接相道。


“圣上,东平郡王世子穆胜现为军机司员,在军机处行走,可为副总兵,兼领登来巡抚,操演水师,也好策应天津卫港。”贾珩坦然说道。


副总兵就是副提督,算是加衔。


崇平帝道:“穆胜,朕有印象,最近一二年在军机处兢兢业业,前往登来领水师倒也适宜,青壮之龄为将,也有年轻人的锐气。”


转而看向李瓒说道:“李阁老怎么看?”


李瓒道:“微臣以为东平郡王世子穆胜合适,可以至登来出镇。”


“山东提督人选,李卿可有推荐人选?”崇平帝又问道。


李瓒道:“微臣一时间倒无可举荐的人选,卫国公既然督军山东、天津卫两地,未知卫国公可有合适人选?”


因为贾珩在西线宣大两地的战绩,在北方的边事话语权隐隐重上一些,而且贾珩曾经提及要整饬山东、天津卫的军务,方才又提及老成持重之将,显然胸有成竹。


李瓒自然捕捉到这一点儿,算是投桃报李。


否则李瓒如果举荐出一位人选,贾珩就不好反驳。


贾珩沉吟片刻,道:“微臣在北方时就思量过,山东河北两地的省军都需整顿,尤其山东之地,近年以来,府卫之兵剿寇不力,方有响马盗匪啸聚山林,白莲妖人蛊惑人心,为祸乡里,先前陆琪前往应援北平又迟缓不至,故臣以为,非武勋不可出镇抚治。”


“武勋?”崇平帝在心底中搜索着适合的武勋,说道:“如今倒也没有愿意外放的武勋。”


前日倒是有前军都督佥事石光珠谋求外放,南安郡王上疏推荐,不过崇平帝有些忘记了。


贾珩道:“微臣举贤不避亲,保龄侯史鼐为一等武侯,常在五军都督府任事,其人老成持重,也曾立有战功,可为山东提督,裁汰省军,整饬军务。”


崇平帝道:“保龄侯史鼐?”


想了想,说道:“保龄侯史鼐去年不辞辛劳,到西北查边,回京后在五军都督府赋闲,如今前往山东出镇,倒也合适,与穆胜一老一青。”


保龄侯史鼐与忠靖侯史鼎,兄弟两人都是老牌武勋,在崇平帝心底也算是有着这么一号人。


齐昆在不远处听着贾珩举荐史鼐,不由皱了皱眉,心头辗转来回。


这卫国公举荐着史家的保龄侯去山东?这是又为贾府姻亲谋官?


这卫国公整合着贾史王薛四大家,李守中为安徽巡抚,史鼎为河南巡抚,王子腾为宣府总兵,眼下这史鼐又担任着山东提督。


这都不说秦业为工部侍郎,贾政为通政司通政,林如海……


怪不得京中有人言,除齐浙楚三党外,贾党挟贾史王薛之旧势,更胜往日。


但也情知,这是不可避免之事,随着贾珩挟大胜而还,深度介入朝政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稍稍一整理,贾珩已然成长为参天大树,在某种程度上,比之元春省亲之后的贾家尤有过之。


王子腾入阁、史家两侯外放、贾政点了学政……真就笏满床。


崇平帝道:“此事就这般定下,江南那边儿的海寇也要清剿清剿,今年海关关银丰厚,但海寇肆虐,于海上劫掠商船,长此以往,国家税源必然流失,筹建海师一事刻不容缓。”


海关的税银丰厚,现在的大汉无疑不能失却这一笔财源进项。


崇平帝说着,看向贾珩,叮嘱说道:“子玉到了南省以后,与北静王商量商量,尽快清剿东南沿海之海寇,涤荡妖氛,还海域一片太平。”


贾珩拱手说道:“微臣遵旨。”


崇平帝道:“齐卿,李卿,这是高仲平前日所上的奏疏,你们两人看看吧。”


说着,又将手中高仲平的奏疏拿起。


戴权连忙躬身近前,双手接过,转身递给李瓒。


李瓒接过奏疏,目光迅速浏览而罢,并未出言,只是将奏疏递给一旁的齐昆。


心头却生出一股震撼,高仲平这是在江南要行新政了。


齐昆拿过奏疏,阅览而毕,眉头紧皱,抬眸看向天子,问道:“圣上之意是?”


崇平帝道:“朕方才与子玉议过,先在河南、江苏两地南北试行,观看一条鞭法成效,如果可行,再推而广之全国,此外,子玉还提到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以银两改铸银元等策弭除一条鞭法之弊,其中涉及革新之多,虑事之周延,倒是朕不能三言两语可尽述了。”


说着,看向贾珩,目光温煦几分,笑道:“子玉与李卿与齐卿介绍一番,最近可写个奏疏章程。”


贾珩闻言,面色一整,拱手道:“臣回去就写明奏疏。”


天子这是真的不放过他,这是执意要让他拉进革新派的坑。


但事已至此,也只能往前而走,否则大势之下,他一旦掉了队,就局限于在兵事一道。


贾珩说着,迎着齐昆与李瓒的目光,开始介绍着方才与崇平帝所说的那套施政主张。


其实,不论是高仲平的一条鞭法,还是他提出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抑或是废两改元,都应在如何更好的征税减少官僚的上下其手。


不会触及到官员士绅的利益,故而,如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再有阻力,都有成功的可能。


最让官不聊生的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就是彻底免除官绅衿贡的赋徭特权,他们需要缴纳税银来折抵,这在现在情况下,无疑是动摇统治根基的大事。


因为士大夫是统治的根基,而此策无疑动摇了科举之制。


是故,雍正朝的摊丁入亩大获成功,得以被乾隆保留,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则被乾隆废除。


只等平定辽东之后,那时候深入改革,变种实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限制官绅特权。


而高仲平清丈田亩,也只是厘清托献之人,查清隐匿粮田,然后按官绅实有田亩数额,减去个人免征额度征收赋役,就是查清逃税、漏税,并未剥夺官绅的赋徭特权。


请收藏本站:https://www.81qb.com。 铅笔小说手机版:https://m.81qb.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